2025年01月11日

悦影评|《里斯本丸沉没》中的舍己之爱

作者: 肖朋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0月08日 09:06 |
播放

知名作家韩寒在创作的一首歌的歌词中写到:“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这是他在十年前所写下的歌词,竟然成了一句奇妙的预言和历史的震荡。因为鲜有人知道歌词中所描述的那艘“沉入海底的船”就是今天的主角“里斯本丸号”。而这艘船的沉没,距今已是一段尘封了80余年的往事。

按着和太太的约定,在昨天晚餐之后我们俩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可能是由于处在假期的前夕,影院里稀稀落落的只坐着三五名观众,不时还能听到前排小孩子口中发出的沙沙的爆米花声。在电影开播之前,老实说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兴趣,心想着一定也是具有商业性质、为了博取观众眼球的俗套题材。

当电影拉开序幕,我看到银幕上铿锵有力地浮出一句声明:“整部影片基于历史真实事件。”这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部虚构的作品,而是为了还原历史场景的“纪录片”式的电影。果然,在电影的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就逐渐被故事情节抓住,因其步步扣人心弦,随即我便深陷其中。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香港的英军不幸遭遇日军的突袭而沦陷,其中1800余名英军战俘被押上了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被送往日本本国作俘虏。这批英军战俘的平均年龄基本在25岁,有的正在恋爱当中,承诺战争结束后就结束这难熬的异地恋情;有的刚刚步入婚姻,与妻子分别一方;还有的士兵刚刚成为孩子的父亲,在孤独时只能拿出一家人的照片默默想念。但此时,他们将屈辱地被押往异国他乡,前途生死未卜。

当这艘货轮离开香港途经中国浙江的东极岛海域时,美军巡逻的潜艇发现了这艘来自日本的货轮,在不知道船上押有英军盟友的情况下,他们按照将军的命令向日军发射了三枚鱼雷。至此,里斯本丸在漆黑的夜晚中缓缓地在大海中陷入沉没。

而此时,船上的日军为了保命而选择弃船,纷纷跳上前来支援的船只。与此同时,他们竟然毫无人性地将关押英军战俘的船舱用木板和帆布钉死。船上的1800名战俘随时都有被大海淹死的危险。

生死攸关的时刻,在英军指挥官斯图尔特的带领下,他们用一把小刀划破了封死的帆布,众人齐力推开了木板,奋力冲向船舱外寻找逃生的机会。不料,日军留下一批尖锐的机枪手在船顶处拿着冲锋枪无情地开始扫射手无寸铁的英军。一时间,大海上飘满了英军的鲜血和残骸,场景令人心如刀绞。

影片播放到此处,所有人都以为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英军也会在不多时一同被日军的机枪射杀。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忽然有一队渔民划着小渔船奋勇直前地来到了英军的身旁,向他们伸出了援手。这是哪里来的英雄呢?竟然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来拯救一群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原来,这正是“里斯本丸号”快要沉没时所在的东极岛海域附近小岛上的渔民。他们看见日本人无情的残杀俘虏,便不顾生命安危,上百名渔民自告奋勇在深夜里划着自己的渔船前来救援,前前后后往返了几十趟,才将剩余的300位年轻的生命救起。正是因为中国渔民的舍身救援,才使得日本人改变了海上的屠杀计划,使英军因着中国渔民的舍命相救,而暂时逃过一劫。

这艘“里斯本丸号”大船,被人称为是“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原因是其中存活下来的英军俘虏与中国的数位被人遗忘的渔民有关。有一位当时参与救援的渔民的后代对记者说,她爷爷在她父亲14岁时出海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当父亲看到有人落水之后,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就驾驶着舢板去营救,这是父亲的本能反应。当他看到有人在海上遇险时,他无论如何也要挽救对方的生命。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情如同流星般一闪即逝,而有些故事则如同恒星,永远照亮着人类记忆的夜空。当年,那些救援英军的渔民是贫穷又没文化的被人看不起的“贫民”,然而面对大海的无情、生活的艰辛、出海谋生的叵测和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时,早就让他们形成了互帮互助、逢难必救的惯性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用中国人淳朴珍贵的善良和祖祖辈辈的传承,书写了一份不为人知的动人历史片段。我相信,在那一刻,哪怕落水的是日本人,他们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去救援,不顾所谓的政治、安危、利益等,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毅然出手相助。因为面前是一条生命,他有父母、有妻儿、有急迫的需要。渔民们未必懂很多大道理,但他们却践行了人类生命最高贵的品格,就是为爱惜他人的生命而舍己。这是一种跨越地域、跨越种族的普世大爱,其中散发出来的满有怜悯,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毫不犹豫舍身相救的生命,实在令人感动和震撼。

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为罪人舍命的主耶稣基督。祂不但与罪人毫无瓜葛,甚至与活在魔鬼权势下的人是无法相容的仇敌。但当我们身处在“死亡”这艘船上,正在快速地向地狱这片大海中永远沉没时,是主的大爱为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将我们的生命从罪中拯救出来,带向天堂。正如使徒约翰传讲这动人的信息时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耶稣带来的福音与渔民救援被俘虏的英军相比,福音是更好的消息。因为渔民仅仅是把英军从日军的手中暂时抢救回来,而基督却是将我们从罪恶和死亡的权势下永永远远地拯救了出来,使我们穿上圣洁无瑕的义袍,成为永生上帝的儿女。而救出300多名英军的代价,是这群渔民冒死相救的大爱,他们在面对日军的炮火时不顾自身安危冲向了人群之中,这个心惊胆颤的过程如同是已经死过了一次。但对于基督徒来说,主耶稣对我们的救恩不是“如同”死了一次,而是真真实实地为我们的罪流出鲜血,满身伤痕的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是真正的舍己之爱,是真正的为救仇敌而甘愿舍弃自己性命的大爱。正如保罗对这大爱的宣告说:“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